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

台南人

http://fflavour.blogspot.tw/2012/03/blog-post_22.html

在台南住了三十年才離開,我要對其他人說起的台南,不是古蹟有多少,也不是小吃有多迷人,這些都是經過包裝之後的特點,對我們來說,那些包含在生活裡,不需要特別被提出來說。


我生長的台南是一個有禮貌,熱情,懂得回應人的地方。

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學習禮貌。在外與人錯身而過,微笑點頭示意,與他人同方向前進時,不可發出急促腳步聲來迫使別人靠牆讓路,要自己找適當的點繞出騎樓,急行一陣之後,然後切回到腳步緩慢的行人前方,繼續趕路。

路邊行走時,遇到計程車大哥輕按喇叭問你要不要搭車,會微笑揮手答覆不需要。出車站遇到計程車司機好意問搭車否?也會答覆要或不要,而不是裝作沒聽到的快步離去。

遇到有人問路,若自己無法解決或幫忙,也不會留下問路人自己去尋找下一個人問路,我們會引導他去問店家,或者,帶問路人去找可以解決問題的人,就算不能幫”到“忙,也要能夠幫”上“忙,說不知道,把著急的人留下就離開,是不禮貌的。

會清楚回應別人,是台南人的特質,這些不是我的父母嚴格教導的,而是整座城市裡,就是這樣的教養氣質,導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學習這樣基本的的禮貌,並且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。

用餐時間,若有人碰巧來家中拜訪,我們不會問吃飽了沒?而是趕快擺上一份碗筷,邀他一起吃飯,長輩說:這樣問話沒禮貌,如果人家回答說沒有,好像是特地厚著臉皮來分一頓飯吃的,這個時候,小孩子要主動擺上碗筷,拉開椅子請人入座,一樣要請人家吃飯,不要弄到場面尷尬。

若是早上或下午來訪,不要問是否留下來一起吃飯,而要說,簡單煮簡單吃而已,不會麻煩,要客人一起留下來吃過飯再離開,這樣的邀請小技巧,不是刻意的做作,而是老台南人真的好客,所以把這樣的文化延伸在語句的使用上。

我們也被教導,儘量不要在用餐時間去人家店裡買東西,因為就算你個人不吃飯,別人也要吃飯,別讓老板為了賺你幾塊錢,還要把飯擱到一邊來招呼你。

在台南的文化教養裡,我們學會要善解人意的替人著想,要對別人的招呼及問題有回應,我在世代久居台南的民意代表身上,有時還可見到這樣的特質顯現。

所以,我不知道那個遠在高級北部的馬英九總統,為何不懂回應的基本禮貌,一般台南民眾都懂,也做得到的事情,在他的人格養成及家庭教養中,卻沒有這些,那麼,學歷再高,資歷再優秀,又有何用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